增额终身寿险\
近日,增额终身中国精算师协会罕见发布“风险提示”,寿险提醒消费者警惕增额终身寿险误导宣传,增额终身受到广泛关注。寿险
增额终身寿险是增额终身近年销售火爆的一类寿险产品,特别是寿险在银行存款利率调降、基金收益欠佳的增额终身情况下,不少保险销售人员将其能够“长期锁定收益”来宣传推广。寿险
这类热销的增额终身产品在业界也是讨论焦点。监管部门去年开始明显增加了对这类产品的寿险关注,给出了产品的增额终身“负面清单”,并收紧对有误导嫌疑的寿险产品的备案。此外,增额终身业界也在分析其潜在风险如何管控。寿险
精算师协会提示:保额增长率不是增额终身收益率,前期退保损失大
精算师协会此次风险提示有一定的“科普”效果。其介绍,终身寿险是指以被保险人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且保险期间为终身的人寿保险。终身寿险的保险金额可以在产品设计时预先设定,如每年增长一定比例或每年下降一定比例。所谓的“增额终身寿险”,是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将保额设计为每年增长一定比例的终身寿险。
“目前,有的保险营销员在销售该类产品过程中涉嫌误导性宣传,请消费者予以警惕。”该协会主要列举了三点。
其一:保额增长率与投资收益率概念差别大,不可混为一谈。“增额终身寿险复利3.5%”是一些销售宣传中经常出现的话语。但这里的3.5%并不是投资收益率,而是保额增长率。终身寿险的保额是指在被保险人身故或者全残时,受益人可以领取到的保险金额。保额是每年不变、每年递增还是每年递减都只是参数的设计方式。在保险费等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每年保额递增的终身寿险,其首年保额较低,会远低于每年保额不变的终身寿险。保额增长和投资收益概念差别大,请予以警惕。
其二:增额终身寿险是理财首选?终身寿险主要功能是保险保障,养老、储蓄应选择年金保险。精算师协会称,增额终身寿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身故或全残保障,养老、储蓄功能较少。如果保险消费者想要购买保险产品来满足养老、储蓄需求,还是应当选择功能较为匹配,提供生存给付的年金保险或两全保险产品。在销售宣传中将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类比理财产品,忽略其保障功能,诱导保险消费者中途退保,不符合该类产品的设计初衷。
其三:增额终身寿险“稳赚不赔”?终身寿险前期退保损失大,投保请做好长期规划。精算师协会称,增额终身寿险并非“稳赚不赔”。保险消费者如果中途退保,可以领取保单的现金价值,增额终身寿险的现金价值一般在前5年低于累计所交保费,之后才会逐渐超过累计所交保费。据不完全统计,若在投保后第1年退保,将会损失10%-60%的保费;若在第20年退保,收益约在2%-2.5%之间,请保险消费者注意是否与自身预期相符。
针对上述情况,精算师协会提示广大保险消费者,不盲目跟风,综合考虑家庭情况、收入情况,根据自身需求确定投保何种保险产品。
监管多次关注误导隐患,有保额年增3.8%产品将退市
保额增长率与定价利率的问题,银保监会也已经多次关注。
银保监会人身险部2021年6月发布“关于《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人身保险公司年度业务平稳发展的通知》落实情况的通报”指出,激进发展模式仍然存在,其中提到,某北京寿险公司天津分公司销售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存在保障程度低、长险短做、变相理财等风险。
今年1月份银保监会通报人身保险产品问题时涉及到增额终身寿险的问题,并点名6家公司报送的11款增额终身寿险增额利率超过3.5%,易与产品定价利率混淆,存在噱头营销风险。
同时,银保监会2022版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中提到的关于增额终身寿险的问题即包括,保额递增比例超过定价利率,存在严重销售误导隐患。减保比例设计不合理,加保设计存在变相突破定价利率风险。
券商中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不同渠道仍有保额增长率超过3.5%的增额终身寿险在售。比如某款在经纪代理渠道销售火热的产品,保额递增比例达到3.8%。不过,该产品将于9月30日停售,据悉,停售的考虑即进一步符合监管导向要求,避免产生宣传误导或对收益的误解。
事实上,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保额是以3.5%还是3.8%增长,并不代表消费者实际收益变化。因为,产品收益是通过现金价值(即产品的价值,退保时可以拿回的金额)体现,而不是保额。该产品的主流销售方式还是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的现金价值,以此来说明产品的收益率,并会以内部收益率(IRR)介绍。
目前,保险公司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报备趋严,一些在减保设计或保额增长等方面有易导致误导的产品,很难通过备案。
增额终身寿险是不是理财?
对于增额终身寿险,一些产品精算人士、销售人员以及保险消费者,结合自身感受,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如果客户是中短期的理财需求,选择增额终身寿险肯定是不合适的。”某中小寿险公司产品精算人士称。增额终身寿险是长期产品,现实中,其功能定位更多是为了长期储蓄、养老以及财富传承。
简言之,如果客户的理财考虑是5年,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并不合适,因为很多产品5年收益率是“负数”。他透露,其所在公司将这一业务锁定在长期客群,甚至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期限定位对于增额终身寿险来说都偏短。
“从客户的角度,如果准备长期锁定收益,现在增额终身寿险还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除了传统险(包括两全保险、年金保险等)以外,没有其他产品能够提供这么长期的锁定收益的产品。”一位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表示。
深圳一位女士前不久刚投保一款增额终身寿险,她向记者表示,现在没有很好的理财产品,而保险可以锁定收益,未来可能很不错。“朋友有90年代买的保单,收益率百分之十几,现在真是躺着收钱的感觉。”
国内增额终身寿险从银行系险企起步,起初服务于银保渠道高净值人群的财富传承需求。近年随着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息,且预定利率4.205%的年金在2019年底前后停售,3.5%预定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成为更多险企的主打产品,有了更大市场需求和供给。
不过,随着更多市场主体加入,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出现一定变化。“加保减保”等条款使其更加灵活,也趋于中短期理财化。也因此,增额终身寿险成为比年金更灵活、持有期间(即回本时间)也较短的产品,因此成了理财险的主力业务。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6月份发布的《2021年银行代理渠道业务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具有的资金灵活度高,用途多样的功能使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银保市场绝对主流地位。终身寿险占据期交产品年度销量前十中的七席。
多位寿险公司高管坦言,现在一些公司的业务中一半以上是增额终身寿险。
“增额终身寿险可以起到养老和财富传承的作用,在目前低利率环境下,对银行的中高端客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一位银行系寿险公司总精算师称。
在增额终身寿险的销售中,收益的计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头部保险经纪公司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根据测算,最有竞争力的两款增额终身寿险,10年交费,持有20年的话,内部收益率(IRR)分别在3.35%、3.45%;持有30年IRR分别达到3.41%、3.47%。
以上收益都是复利,若换算成单利,则产品更可显示出吸引力。以一款IRR最高为3.49%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来说,其10年后的单利收益约4%左右,30年后单利可达6%。
围绕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保险业界还关注如何避免“长险短做”以及对应的退保损失风险。
增额终身寿险虽然期限为终身,但部分产品通过减保的设计,以及前期较高现金价值的设计,使得客户在一定期限后退保也能有收益,这即是“长险短做”。比如,有增额终身寿险在第7年后客户退保不但能回本,还能实现3.49%的单利,存在着较大退保可能。
有寿险总精算师表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退保的客户如果较多,可能面临不小的退保亏损。如何避免“长险短做”带来退保亏损风险,是考验保险公司的问题。
利差风险大不大?
伴随增额终身保险销售趋热和部分激进化行为,还有一些谨慎的声音。比如,保险公司会不会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利差风险大不大?是不是要考虑降低定价利率?
回顾寿险产品定价利率改革,有两个关键节点,分别是1999年一夜降至2.5%的定价利率,以及2013年8月伴随业界的呼吁而逐步放开利率限制,到了目前3.5%的定价利率上限。
“调或不调(定价利率)都有理由”“这个问题很复杂”……多位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说。
考虑调低利率的理由在于,保险收益写入保险合同的产品,且期限为长期甚至终身。这意味着保险公司高成本吸收进来了保费资金,如果资产端的收益覆盖不住成本,那么利差损就不可避免。
一位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认为,从精算的角度来讲,寿险产品3.5%的定价利率确实不低。分阶段来说,中期还算“安全”,比如十年以内,投资收益率低于3.5%的可能性不太大。但如果放到更长期,从3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久期来看,现在的定价利率3.5%可能存在一定风险。“从公司经营的角度应该关注利差损,但现在很多公司可能受市场因素影响,利差损在决策中所占的权重并不是很重。”
一家大型寿险公司产品市场部研究人士称,未来的利差风险需要重视,但这也是市场、客户、队伍、保险公司共同的选择和博弈的结果。
也有中资保险公司总精算师表示,目前公司评估下来,定价利率3.5%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仍有价值和利润。寿险是长期经营逻辑,与一年期的短期逻辑有显著差别。理论上,在目前的投资收益精算假设不调整的情况下,保险定价利率可以不下调。
“利差损应该还不成为现在的问题。”有中小寿险公司精算人士称,我国的利率水平还较高,同时借鉴国际低利率地区的经验,发达资本市场能够提供多样的投资工具,对于提升保险投资收益都有助益。
在今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副总裁、总精算师龚兴峰在回答有关提问时也表示,寿险和其他行业相比的重要不同,就是长尾效应所带来的未来可能出现的利差风险。他认为,应该辩证地来看储蓄险业务。
一方面,保险的发展离不开“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供给,离不开在财富管理市场上,保险公司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公众提供长期资金理财选择和长期养老保障。“在寿险发展相对比较困难的阶段,能够识别和突破这块市场,对于寿险公司和行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关于长期类业务,利差风险是最突出的因素之一。要管理好这类风险,首先要在产品设计端建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要为长期产品提供合理的定价水平,避免出现极端定价。同时,在销售端要避免出现仅仅以利率回报作为卖点,产生销售误导,倒逼公司负债成本增加。在这个过程中,重点采取的管理措施包括产品端守住底线、资产端做好长期资产配置,以此来有效控制风险。
(责任编辑:休闲)
-
奢侈品牌Maison Margiela深度定制:三星推出Galaxy Z Flip4限量版
近日,三星电子宣布与巴黎奢侈品牌Maison Margiela深度合作,推出首款联名新品:三星Galaxy Z Flip4 Maison Margiela限量版。这款限量版机型在外观上均进行了深度定制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11月14日,石家庄街头,市民配戴口罩出行。石家庄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11月14日,王长昭化名)在手机上看到“石家庄疫情防控”话题出现在微博热搜榜上时,他所在小区已封闭9天的大门和车库出入口打开了。几 ...[详细]
-
一张图:交易品种枢纽点+多空占比一览(2022/11/15周二)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引擎,振作工业经济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坚实支撑。11月21日,为加快推动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见效,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更好发挥稳住经济大盘“压舱石”作用, ...[详细]
-
政策助力绿色金融发展 银行年内发行绿色金融债规模超2500亿元
转自:证券日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不断深入。今年以来,各银行机构积极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记者根据数据统计发现 ...[详细]
-
国家发改委:加快构建氢能产业1+ N政策体系 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工程
财联社11月15日电,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沈竹林在2022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表示,国家发改委将按照氢能中长期规划部署,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在氢能规范管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管 ...[详细]
-
什么是家庭财务质量“亚健康”?家庭资产需要合理配置“四笔钱”
转自:中国网财经说起“亚健康”,小伙伴们会想到医学中对“亚健康”的定义,即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大家是否听说过家庭财务“亚健康”?家庭财 ...[详细]
-
描述:本榜单由联合智评根据公开渠道披露的数据,选取2022年10月股份制理财公司成立的公募固定收益类净值型理财产品,对产品实际募集规模进行统计排名。本期榜单,联合智评根据产品说明书披露的投资范围及比例 ...[详细]
-
11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了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20条措施。请问如何看待20条措施对经济的影响?对于下阶段我国经济的 ...[详细]